《论语》练习21
10.(5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。
①子适卫,冉有仆。子曰:“庶矣哉!”冉有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。”曰:“既富矣。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”
②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恒使民无知、无欲也。使夫知不敢、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(老子《道德经》)
(1)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?
(2)你更赞成谁的主张?请简述理由。
11.(6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问题。
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(《论语•雍也》)
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(《论语•里仁》)
“齐①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餲②,鱼馁而肉败不食;色恶不食;恶臭不食;失饪不食;割不正不食;不得其酱不食;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③;唯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
(《论语•乡党》)
【注】①齐:通“斋”,祭祀时的斋戒。②饐而餲:噎与啈同义,指食物腐败变味。③食气:气同“饩”,食气指主食。
(1)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,如老子的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”。孔子认为“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;唯酒无量,不及乱”,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。
(2)上述材料中,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“耻恶衣恶食者”,大加赞赏颜回“箪食瓢饮”;另一方面又是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对饮食极为讲究。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,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。
10答案:
(1)对待百姓,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,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.
(2)示例一①我更赞成孔子的观点. (1分)在治理国家上,孔子把教育问题首先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,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,社会和谐有序.(3分)
示例二②我更赞成老子的观点.(1分)“无知”是“虚其心”、“弱其志”,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,没有争强好胜之志;“无欲”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,而是要尽可能地“实其腹”、“强其骨”,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,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.(2分)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,促进社会长治久安.(1分)
参考译文:
①孔子到卫国去,冉有为他驾车.孔子说:“人口真多呀!”冉有说:“人口已经够多了,还要再做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使他们富起来.”冉有说:“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?”孔子说:“对他们进行教化.”
②圣人的治理方法是,使其心无所求,使其腹中有食物(不致饥饿),使其思想单纯,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,没有未满足的欲望.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.圣人按照“无为”的原则去做,办事顺应自然,那么,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.
11答案:(1)中庸(2分).席上肉虽多,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;只有酒不限量, 不要醉就可以了.这体现了孔子折中、适当、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.(1分))
(2)不矛盾.(1分)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,是对“道”的强调.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(“志于道”),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“安贫乐道”.(1分)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,则是对“礼”的强调.(“礼”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)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,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.(1分)
译文:孔子说:“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一箪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,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.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
孔子说:“士有志于(学习和实行圣人的)道理,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,对这种人,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.”
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,住处也要变动,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.食物不嫌做得精,鱼肉不嫌切得细.食物变质馊臭,鱼肉腐烂,不吃.颜色难看,不吃.气味难闻,不吃.火候不当,不吃.不是时候,不吃.切得不合刀法,不吃.没有合适的调味酱,不吃.肉虽然吃得多,但不超过主食.酒不限量,但不要喝醉.